top of page



神社辭典
 

為了不浪費篇幅於神社簡介內,介紹各類專有名詞,我們將統一整理,所有常見會使用到的專有名詞作深入解說,方向為:神道歷史/神社設施/神社建築/祭祀神具

 
 
 
 

 神社設施001
石垣

石垣在日本歷史中,是用來抵禦敵人的城池設施,由於石垣是由大小不一的石頭推砌而成,不但堅固也不易損壞,因此成為,臺灣所有神社遺址中,最具代表的遺址結構了。

420125694_901305055118990_473547305471322923_n.jpg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2
參道參道

『參道』意指參拜的道路。神社的參道不只一條,廣義上來說,只要是能通往神社參拜的道路,都是『參道』。由鳥居起,不斷延伸至本殿的這段參道,稱為『正參道』。正參道上座落的第一座鳥居,前的這段參道,則稱為『表參道』。境內的正參道上還有數條支道,是作為串聯社務所.齋館.祭器庫.神輿庫.神職人員宿舍等等的設施聯絡道路。

 

表參道與正參道,可以統稱為第一參道。除了第一參道外,境外還有第二條參道.第三條參道,由於日本時代引進汽車,因此大神社通常會有汽車通行的參道,與行人行走的參道,兩種形式。除此之外神社的側面,或是後方也有可能會闢建山道,作為便民的聯絡道路,因此這就是神社,為何會有數條參道的原因了。

393219777_846458383936991_7374272230664402576_n.jpg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3
獻燈

獻給神的燈統稱為『獻燈』,獻燈是獻給神明夜間照明用的燈,在獻燈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種類,以銅打造的燈稱為『銅燈』。以石打造的燈稱為『石燈』。那以木打造的燈稱為木燈嗎?並不是!是『春日燈』喔。春日燈是起源於春日大社的一種獻燈風格,春日燈一般建材以木料為主,但後來也有不少以石材打造的案例,甚至鋼筋混泥土打造的春日燈喔。

403158514_869455444970618_5136118634608734311_n.jpg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4
常夜燈

在日本尚未引進電力前的時代,街道的兩側有著一座座高大的石燈籠,做為夜晚照明使用,因此獲名常夜燈,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路燈唷!特別高大的常夜燈,則又名高燈籠,通常是作為消防瞭望與燈塔使用的燈種。

 

但隨著時代演進有了電力後,常夜燈也就逐漸被淘汰了,僅存神社與寺院保留了常夜燈的傳統,所以在神社還能看到常夜燈喔,由於是路燈所以也只會設立在神社的外側呢。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5
神馬

『神馬』是奉獻給神明,往返人間與神界的交通工具,信眾會在還願時奉獻神馬,早期是奉獻真的馬匹,但由於供養馬匹過於昂貴,改以繪馬的形式呈現取代。

 

日本歷史分為神代與人代,兩個世代,原本只有神代的神能供奉神馬,但後來人神也開始供奉了,並且四腳著地代表壽終,三腳著地代表光榮戰死。然而臺灣的神馬,其實絕大部分都是供奉給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,以示紀念在臺戰死事蹟的銅馬雕塑。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6
鳥居

『鳥居』是守護神明居住之地的結界,在日本神話中,太陽之神天照大神,因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躲入洞穴,人間神界頓時陷入的一片漆黑之中,身為最高神的消失,使的神界一片混亂,為了將天照哄出洞穴,設置木架讓鳥兒棲居高歌,祈願天照大神能再重啟信心,也就是所謂『鳥居』一詞的命名由來。但真正的起源眾說紛紜,有城門『冠木門』轉變而來的,也有支持因架設『注連繩』祭祀轉變而來的,這是日本比較主流的兩派學說。。

394376932_852937279955768_6288101888741344535_n.jpg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7
使

獅子雕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,印度『阿育王柱』出現的第一尊獅子雕塑,傳入中國後稱作『石獅』具有守護意義,隨著石獅文化進入高句麗,流傳到新羅,成為獬豸『해태』,與新羅神話連結後,最後抵達日本,獬豸『해태』就被稱作了『高麗犬』並成為神社的神使;高麗犬一詞最後演變成了『狛(こま)』這個漢字。

 

神使剛於日本萌芽發展時,最初配置在神社的不只狛犬,而是左狛犬.右唐獅。獅像開口稱為『阿形』,狛犬閉口稱為『吽形』,最初狛犬傳入有長角,鎌倉時期開始出現簡化的樣式,唐獅也漸漸改稱為狛犬,昭和時期演化成無角狛犬,除了開口的樣貌以外,在外觀上已沒有了差異。

 

狛犬的文化輸入脈絡是:石獅子傳入→高麗→新羅→日本。

唐獅的文化輸入脈絡是:石獅子傳入→古中國→唐代→日本。

395553017_856177432965086_837106445226947124_n.jpg

 
 


 神社設施008
神垣

神社的圍籬統稱為『神垣』.『齊垣』,常見建材如:鋼筋混泥土.石造.木造。最接近本殿的神垣稱為『瑞垣』,靠近外圍的則稱為『玉垣』。還有一種極小的神垣,是用來圍繞硬體設施的『角玉垣』,表面平整則被稱為『板玉垣』,角玉垣常使用於鳥居的柱角.揭示板.解說牌.角榊立.等等的小型硬體上。

 

日本時代索引進的圍籬,最初是以神社『神垣』作為原型製作的,常設置於鐵道.學校.民宅周邊作為圍牆使用,漸漸的意義隨著一代代的消逝,最初使用在神社的『神垣』在不知不覺間,早已融入我們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。

399789111_860047845911378_6117699479861531753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1
神社

神社起源於日本的傳統信仰『神道』,神道的建築可以統稱為『神社』及『社殿』,在廣義上神社的意義是『神道的建築設施』。但是狹義上的神社僅是指,『供奉神明的建築』。每個地區所供奉的神社,是由每個地區的神話故事,產生建構出來的系統建築。

 

日本時代的臺灣,神道不是自然產生的概念,所以不適用上述的信仰脈絡,臺灣總督府政策推行下的神道信仰,並不是日本常見的『宗派神道』與『民間神道』,供奉的是具有國家意義的『皇室神道』神明,希望藉由同化信仰習俗來安定民心鞏固政局。

2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2
手水舍

手水舍是參拜神社的第一站,手水的傳統,源於日本神話中水能洗淨災污穢的概念,因此早期進到神社中,都需要去神社的齋館沖澡,逐漸演變成簡化版本的洗手。

 

手水舍洗手步驟

步驟一:手持柄杓挑滿水,使用同一勺水完成以下步驟。

步驟二:用右手持柄杓,洗左手,用左手持柄杓,洗右手。

步驟三:再換右手持柄杓,倒水到左手掌心,輕碰嘴唇。

步驟四:再次用右手持柄杓,洗左手。

步驟五:把柄杓垂直,用剩下的水清洗柄杓的手柄。

395059347_850559703526859_8280505463368954643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3
拜殿

拜殿指參拜之處的形容詞,只要是作為參拜使用的社殿,都統稱為『拜殿』。任何殿都可以作為拜殿使用,那麼如何區分辨識拜殿呢?其實很簡單~隨著正參道延伸,走到盡頭遇到的第一個殿,那就是拜殿,一般的參拜者只能走到這裡了,要切記神社的主體建築,基本上都是不能隨意進入的。

 

常規參拜方法

步驟一:投入硬幣到賽錢箱。

步驟二:搖響拜殿的鈴噹。

步驟三:鞠躬兩次。

步驟四:拍掌兩次。

步驟五:雙手合十許願。

步驟六:深深一鞠躬。

 

沒有賽錢箱就不用投賽錢,沒有鈴噹則不用搖鈴,剛好兩者都沒有的,可簡化為『兩敬禮.兩拍掌.一鞠躬』方式進行參拜。.

393781872_849153140334182_6238024976899988654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4
前殿

拜殿指參拜之處的形容詞,那做為拜殿使用的社殿,沒有自己的名詞嗎?還真沒有呢,不過參考開山神社的前後殿配置,稱為『前殿』可能較為合適。『前殿』指的是本殿前方的社殿,在日本時代前殿除了作為拜殿使用外,還作為神樂殿使用喔,可能是這個原因,才保持通透性而不設置牆面,供民眾欣賞神樂舞蹈呢。

424958476_911365227446306_6766764152666611330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5
本殿

神社中最重要的社殿『本殿』,是用來安奉神明的所在之處。神明的御神體有三件,分別為:『御神鏡』.『御幣』.『御神體』,在日本時代的臺灣,這些神體都會安奉在本殿內部。視同神明真正本體的神體,稱為『御神體』或『御靈代』,神職人員會用木盒裝起來,安奉在本殿內部,相當神秘,至今幾乎沒人知道神體的樣貌。

391708250_849965116919651_7334838334072279795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6
社務所

神社的辦公室稱為『社務所』,除了是大家熟知的紀念品部外,社務所的工作還有,籌辦神社例行祭典,舉辦凝聚社區的活動,並提供各式各樣的便民服務,賺取經費來維持神社的運作。每天發生的大小事,需要神職人員記錄下來,這本書稱為『神社誌』或『社務日誌』,現今已普遍轉為網誌形式更新了。

 

社務所的便民服務:

『禊祓』是驅邪與消災解厄的服務項目。

『祈願』是向神明祈求一切平安順利的儀式,日本帝國時代主要是祈求勝戰的用途,現今以普遍是公司行號祈求開工順利的祭典科儀,諸事不順的人也能去體驗看看。

『結婚式』神前結婚式,起源於1891年大正天皇結婚,所興起的服務項目,由神明見證的婚禮儀式,祈求步入婚姻的伴侶永遠幸福的儀式。『地鎮祭』開始工程前的動土典禮。

『上棟式』即將完工前的上樑儀式。

『神葬祭』神道的葬禮科儀。

 

最近興起了新的服務,在這個高壓的社會,人人都罹患了憂鬱症,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源,大部分的神社都有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與淨化身心的講座。

395736924_852923913290438_112061451776426203_n.jpg

 
 


 神社建築007
齋館

日本時代臺灣各大神社,社務所旁會設置『齋館』,這樣的共構建築,能更有效率的接待管理,現今的日本已將齋館改稱為:『參籠所』.『參集殿』.『神社會館』及各種名詞。

 

齋館傳統意義上,原本只是神職人員淨身沖澡的場所,逐漸發展為提供遠赴參拜者的住宿所的服務,齋館演變到日本時代的臺灣,除了旅宿外,還提供:活動場地租借.神前婚禮會場等等的便民服務,簡直堪稱市民活動中心了呢。

 

神社過夜時,神社方會運用當地名勝食材或『神饌』,端出一道道豐盛的和食料理,各地神社都是獨一無二的,宛如鐵道便當搬琳瑯滿目!臨走再去社務所買買參拜紀念品:『繪葉書』.『集印帳』.『御守』.『神盃』.『神棚』等等的,在明信片蓋上參拜紀念章.集章簿收集的御朱印,買回來的伴手禮,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,成為了神社文物。

393762971_851354966780666_8410476024373279789_n.jpg
bottom of page